光与影辉映的二四年(壹)
我不常去电影院。
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看电影,而纯粹是因为我纯粹的懒,既懒得关注新片,也懒得动身去电影院,往往看电影的契机源于自沪返湘高铁上恰如其分的六个小时,可以正好被两部电影填满。但是今年又有所不同,春夏季都有备受好评的新片,因此看了不少有意思的电影,可堪文字予以记录。近来正好是毕业季,看到学长学姐伤感的告别学生时代,一想到过去三年时光飞逝,未来的一年又可堪瞭望,记录此刻青春也足有价值。这篇文章的编号是壹,这意味着这将是一个系列,还会有贰,叁,肆等等,在时间的区隔之外,我尽量每篇文章能安排一个共性的主题,从一个事件或一个视角出发写作。
当然,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笔者要稍稍炫耀一下抢到了本届SIFF的电影票(╹ڡ╹ ),因此第一篇文章我们关注四部SIFF展映片单:《出发》(2024)、《异国日记》(2024)、《白色巨塔》(1966)、《烈火青春》(1982)。其实我很想抢《你的颜色》,《蓦然回首》,《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等等动画片,但是可惜根本抢不到,这又不得不悔恨去年SIFF没有抢到心心念念的EVA终,真是此生遗憾。另外还要提一句,SIFF举办时间恰逢入梅也是很糟心的一件事情,89%湿度的天气里,闷热黏腻与粘腻的复合仿佛整个人浸泡在温水中,令人窒息,但好在影片足够精彩,也算精神上的慰藉。那我们接下来进入正题吧。
《出发》是一部从青年毛泽东视角展开的公路片,我最初选择这部片子也与这一独特视角下的伟人叙事相关。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报告文学,对教员的关注往往集中在遵义会议以后,教员进入三人小组,逐渐进入党内核心后的历史,偶尔带过一次合作前后,在湖南和广州的教员。这些都是作为政治人物的毛,而对于作为青年学生的毛,很少有作品能从这方面展开和观察。多年来,我们反反复复回答过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只有马列和党能救中国”,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经历就很值得参考。毛的一生经历过重要的思想转折,从内圣外王,拯民救世的传统儒家观念,到实用救国,改良政治的无政府主义,最后归宗扯旗造反,暴力革命的马列主义,什么触发了他这样的思考,是很值得研究和展现给今天的我们的。本片就试图从毛泽东,萧子升一路穿越湘中五县的徒步经历,还原这次探究大本大源的旅途和辛亥后不久的湘中农村社会图景。电影在重现清末民初农村生活的方面非常成功,洪水兵祸,耕者无其田,老幼无所养;生活维艰,以至于卖儿鬻女或卖命为兵;现实无情,百姓寄情寺庙求神佛恩赐;村霸任性,鱼肉乡里再做皇天大梦;政府无能,自保不暇遑论作为?人民的善良,现实的苦难与精神的愚昧,共同刺激着青年的心,也震撼着百年后的观众。足够现实和丰富的旅途,这是好的公路片的第一要素,本片已经做到了。但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上,我看来这部片子也有相当的不足,前后情节转场不够连贯自然,部分情节即使拎出来作为单元看甚至也显得厚重不足;对话的说教感和情节的刻意性造成了主角形象的单向度性,最后变成从新角度速写的扁平主席像。我想特别提一嘴人物心境,导演似乎落入了全知视角的陷阱,将毛泽东思想哲学的内容全部放在了青年毛奇的身上,须知伟人的青年也是青年,迷茫,见识,思考,求索应当是本片的方法论,而不是用三十年后系统形成的理论来阐释此时毛奇的所见,先有答案再解释问题的逻辑思路必然导致少年野性无畏毛奇形象与其思想的割裂性,导致了全片不够自然。但是无论如何,这部影片都是创作道路上好的尝试,将合适的新类型引入主旋律题材创作,在百花齐放的文艺市场上真正以新意和质量取胜,应当也是当代宣传工作的应有之义。另外的,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偏灰度的滤镜,似乎是导演“水墨电影”艺术理念的产物;同时全片采用了湖南方言作为配音,很细节,更重要的是真实和亲切,在一部全国公映的影片上采取全方言也是很有勇气的。
接下来是《异国日记》,是我很喜欢的Gakki的新片!日语片名应当是《違国日記》,違字在汉语里应当是解释为类似“久违”的离别之意比较好,正好可以理解成Asa在天国的母亲所留下,历经封存的日记。汉译的异国也可以理解为原子化社会里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也努力的相互依靠。电影从头到尾都沁润着温柔感,而没结婚的小姨与青春期侄女之间跌跌撞撞的碰撞和相互扶持,充满自然的诙谐和无厘头。我特别喜欢Makio的朋友们来访的几幕,与Asa相处的时候,Asa看到大人们的友谊,感到很神奇,因为她更传统的母亲很少有这种时刻,一种“原来大人也是人”的新鲜感跃然银幕。而那句“谁都不是马上成为大人的”确实给人很深的同感心,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处于青春和成人微妙边界的年龄,每个人都在迷茫和摸索中成长,成为能担当责任的人。影片还有几个少数群体议题的社会子主题,是很现实的烦恼,但是要素集体出现又不免让人觉得惺惺作态,画蛇添足,说到底还是讨论不够深刻。最后的日出镜头特别好,日出也是Asa,是美好的事物即将到来,每个人都在与生活斗争,无论和解与否,必然要接受和理解过去,而面向未来,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白色巨塔》,选择这部片当然是受富士03版电视剧的影响。而本片是66黑白版电影,也是小说第一次改编,因此也保留了更多原作风味。山崎丰子这部小说是公认的经典作品,03版电视剧更是日剧史上的不朽之作,财前和里见同窗之谊的改编真是神来之笔。而66版相对更忠实原作,人物关系相对更简单,复杂的情感纠葛简化,那么赤裸的利益交换就更残忍,也更现实。电影最后里见医生去职,离开医院回首仰望浪速医大这座白色巨塔之时,成王败寇,贤良落难的悲凉感真是彻透骨髓。另外令人不禁感慨的是,六十年来影视工业的思想和技术进步真是天翻地覆,这部66年版绝大部分镜头都是怼着脸拍的人物对话镜头,对话空间也很局限,想必是摄影棚或拍摄条件所限,电影帧数也很低,因此动态镜头显得特别卡和抖,当年完成这部150分钟作品的摄制和剪辑工作想必也相当不容易,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但今天来看,03版的演绎和摄制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了。
最后是港片《烈火青春》,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是张国荣的电影,当年风流的香港主演大多现在也还活跃在演艺界,哥哥却是故人已成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了。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新了一个什么浪潮,其实没有人能完全说得明白。整部片子没有从一而终的线索,散乱无章的叙事结构似乎象征着青春的无定与荒诞。一个职业无定,率性真诚的靓仔,一个忧郁愁闷,心地善良的小开,一个勇敢奔放,热烈自由的玉女,一个未明世事,懵懂单纯的少女。四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偶然间走到一起,共同度过一段情与爱如烈火般热烈,狂躁,迷幻,从主流价值观来却看意义不明的青春。最具有哲学和美学意味的是最后四个人在离岛上的狂欢,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座乡间别墅,四只欲望男女,菩提树下,月光洒满纯白帐幔,正是伊甸园的所在。同样是这一段,四人坐而论道,Tomato说“我们这样好像对社会没什么贡献”,Louis答道:“我们就是社会”。这是借Tomato的口,来表导演的心,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权利的扩张,对社会的价值源于对社会组成个体的保护和重视,遵从这一哲学前提下,个人即是社会便是不为失当的正论。这一个镜头里,Kathy站在楼上,其他三人在楼下饮酒,镜头末了,她试图从楼上翻栏杆下来,最后又放弃了。她与其他三人有本质上的不同,她是有智识有胆量的女性,从其赤军前男友信介可见一斑,历史上日本赤军主要从日本一流大学中吸收成员,可见信介的身份与Kathy的背景。但Kathy选择了阿邦,她认为与阿邦在一起,不需要考虑其他,只需要考虑性,这使她感到轻松。这又是导演借他人之口自白了,无论是恐怖的极左翼暴力团体,还是温良的主义者,统统一把甩开,都不如自由香港的街头靓仔,在放纵不羁的青春面前,宏大价值的思考又何如?影片结尾,Tomato用射鱼枪杀死了赤军杀手想必也是类似的隐喻,尤其是Tomato全剧最迷茫无知的身份衬托出这样的反差感。最后一个镜头,Louis和Tomato孤帆向阿拉伯,迷茫的人决定去往陌生的所在,癫狂的青春如一把火消散,余下的灰烬飘向天边。整部片子洋溢着港片特有的无厘头诙谐感,而在价值判断的倾向上,也很反映着香港黄金的八十年代腾飞亚洲的自信。最后必须说的是,夏文汐真的很美,前半场红蓝两次裙装出场真是风华万千,惊心动魄。4k修复技术确实是近年来顶级的发明,允许后一个时代的人们通过影像的方式一窥前一个时代,无论是风情还是世间,都是极有意义的。
写到这里,我的SIFF2024就结束了,不免遗憾,但也很满足,暂时就记录到这里吧。
然后,下一篇文章即将新建文本文档。
终